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不分老少转九曲 专家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23-02-21 04:25:07 来源:本站  作者:中国品牌新闻社   点击量:228次

 弯弯曲曲的黄河,一泻千里,流传于黄河中上游一带的民间灶火“转九曲”也称“转灯”,它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场面壮观,世代相传。

人们在转九曲(摄影/北方新报记者 孙 平)

 

  九曲源自民间道教活动

  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云霄、碧霄、琼霄,为了给兄长赵公明报仇雪恨,费尽心思,用母亲河布下“九曲黄河阵”,乱拿阐教门徒,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闻知门徒被困,便下凡解救,破了“三霄”的黄河阵,致“三霄”阵破身亡。后世道教徒为了纪念教祖的丰功伟绩,用灯盏相连象征黄河,精心设计了所谓的“九曲黄河阵”图。每每举行道教活动时,成群结队的人们沿曲曲折折的阵道转来转去,祈祷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九曲,民间也称“九曲连环阵”或“九曲迷惑阵”。整个阵呈正方形,横排19行,竖排19列,阵内361个座标点,东、西、南、北、中共分为9个曲阵。每曲中又有曲头,据说一个曲头就是一个死胡同,即进阵门只要按特定的路线前进,可顺利出门,反之会误入歧途。阵中东西走向的曲叫“平曲”,南北走向的曲叫“立曲”。有的阵图是进门先转四周后转中宫,有的阵则直取中宫后转四周,有的阵平曲多于立曲,又有的阵则立曲多于平曲。曲阵的平与立、多与少及顺序走向在于设阵人的精心摆布、变化。但是,九曲中九大星君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九大星君分别为金、木、水、火、土、太阴、太阳、罗候、计度等,一一按东西南北中位置布设。“金”的位置在正东方,“木”的位置在正西方,“火”的位置在正南方,“水”的位置在正北方,“太阴”的位置在西北角,“太阳”的位置在东北角,“罗候”的位置在东南角,“计度”的位置在东西角,“土”的位置在正中央。整个阵容星罗棋布,壁垒森严。

  转九曲:消灾 祈福 保平安

  2月9日上午,记者在呼和浩特市“转九曲”活动现场看到,门楼上写有“九曲黄河阵”,入口处和出口处分别写着“九龙腾云兴盛世,曲径畅达通太平”、“黄香高举佑家门,河灯永照逐愿灵”,据活动承办方负责人王运良介绍,人们认为,如果谁转过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百病俱消。转九曲还有一种“偷灯”的特殊习俗,当然这种“偷灯”行为是默许的,甚至带有某种鼓励色彩。小小的油灯对年轻的媳妇另有一种吸引力,传说,偷个绿灯生女子,偷个红灯生儿子。守灯人不时高喊:“偷灯养小子哩!”故意挑逗年轻媳妇偷灯。

 

 

 

  全村老少齐出动

  王运良告诉记者,转九曲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队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的日期。

  2月9日晚,记者在位于赛罕区小台村的转九曲现场看到,灯场设在平整、宽敞、避风、路平、离村子较近的地方。栽灯场时一般用高粱秆剪成长1米左右,横、竖各倒栽19行,共361把,象征全年的天数。秆间相距1米,共挂了365个五颜六色的彩色灯泡。栽好以后,也正好形成一个四方城城图,城内设有9个小城,9个小城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候、计度9个星宿排列,象征九道门。灯场的进、出门挽松柏枝、插红旗、粘吊子、贴对联、挂红灯。东、西、南、北、中贴五方贴。真是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

  另外还要在灯场一侧用一块席子围成一个房子形状,里边放上桌子,桌子上放一只盛满米的插香斗,把所有的神位写在纸牌上插于其中,两边放上香、黄裱、酒盅、祭品等,这就是转灯时请来各路神仙就位的地方,俗称“神台”(也叫“神堂”)。而在灯场的另一侧,还要放一张四方的高桌,高桌上放一张炕桌,炕桌上扣上斗,斗上扣上升子,升子上扣上半升,半升上扣上各升,然后在每层的四角都放上灯,这便是所谓的灯山,供各路神仙观赏。

  入夜,主持人大声吆喝:“掌灯!”霎时,365盏灯同时点亮,如同白昼。转九曲开始了,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在吹鼓手的带领下,步入“九曲”。这时,全村老少齐出动,连病人也由人背着跟在秧歌队的后面,转过一圈又一圈。转罢灯,出灯场后,伞头要用扭秧歌的形式,来到神堂前进行送神。随后人们开始偷灯。

  从民间祭神到游艺娱乐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荒莽而博大,辽阔而粗犷。转九曲就是诞生在高原厚土上的富有特色的民俗之花。据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群艺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转九曲最早起源于黄土高原的晋、陕两省,随着几百年前走西口现象的出现,大量的晋、陕移民带来了当地的风俗习惯,转九曲也是在这个时候传入了口外地区。起初的转九曲一般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举行。上灯时分,人们将九曲灯点着,转九曲的人流由一老道领头,并有唢呐、秧歌队开道,从阵门浩浩荡荡进入,蜿蜿蜒蜒,曲折向前。每曲中有星君牌位,并设有专门看曲人,当人流进入曲头时,看曲人要点香、烧纸、放炮,并有道人诵经,以示战捷。参加转九曲的人往往很多。有求吉祥的,有求平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转九曲已经演变成一种大众化娱乐活动,和秧歌、社火一起演出。  

  赛罕区小台村的王军老人今年已经60多岁了,谈到转九曲,老人情不自禁地给记者讲起自己童年转九曲的故事:“那时候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家里的大人都会带上我们去转九曲。转罢灯,出灯场后,人们开始偷灯。偷灯在默许的情况下进行,每人偷一两只,回家放在财神灶君前或者门楣上,让没有能来转灯的人共享快乐,永久平安。民间有偷灯是偷福之说。”王军老人说,现在人们的迷信观念逐渐淡化,他们秉烛夜游,图的是今宵红火,坚信明朝更辉煌!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民俗学家布和朝鲁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布和朝鲁告诉记者,中国仅是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就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转九曲、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等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类似的珍贵无形遗产不胜枚举。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先后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布和朝鲁指出,目前,在一些民族服饰和织锦中,祖传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外来文化的装饰替代了传统装饰;现代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民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史诗自然流亡;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经为数不多,后继乏人。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比如陇东的皮影,新中国建立初期可以演100多个剧目,现在最好的艺人只能演20个剧目。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这更加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 
布和朝鲁呼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

  保护工作要与时俱进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通常理解是保护一种文化形式最本质的状态,最有价值的状态,这并非仅仅因为它们存在于遥远的过去,而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段记忆,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性格。所以,文化保护一直强调保护原生态,原汁原味。但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所有的文化形式都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那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阿尔泰说,首先,充分利用文献和田野材料,进行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并利用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尽可能客观地录制和保存21世纪初的遗产状况。其次,鼓励一部分遗产持有者,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保存技艺,传授技艺,使某种遗产成为博物馆艺术(藏品),并具有传播和传承的功能。再次,鼓励改革和创新。

 

 

 

  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业

  如何使“过去”成为走向未来的财富?阿尔泰建议,把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业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旅游业是经济产业,而旅游本身却是一种文化活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旅游业为依托和载体,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使民俗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同样,将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业,可以更好地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开发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从某点上讲是以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来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比如云南就是紧紧围绕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把旅游业与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民族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文化环境,使旅游业异军突起,成效显著,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8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00多亿元,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年夜饭”。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